史前的凤县古羌族
史前的凤县古羌族 |
[ 发布时间:2019-06-07 | 浏览:15341次 ] |
凤县的“古羌故里”的提法是有依据的,应该说是得到许多历史学家、考古学家认可的: 1、郭沫若先生他主编《中国史稿》)中说:“这里谈的羌人、夷人、戎人、狄人、苗人、蛮人,正是汉族的前身。历史上所说的华夏,乃是由他们共同融合而成的”。 2、范文澜先生在他主编的《中国通史简编》中说“姜姓是西戎羌族的一支,自西方游牧先入中部”。 3、著名的考古学者邹衡先生认为“住在甘肃的羌人一直称羌,而住在陕西(可能包括甘肃东部)的羌人,则别称为羌了”。“从地望上说,据《后汉书西羌传》的记载,辛店文化和寺洼文化的中心分布地区,今天的甘肃南部一带正是羌人的大本营”。 4、李伯谦先生亦认为:“现已知羌的中心活动地域大体在今陕、甘交界地区”。 5、霍彦儒先生说:“大量的考古发现,今陕西关中地区和甘肃陇东地区,自上古及中古始终是羌人居息的中心地区(徐长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羌族乃是姜姓炎帝族进入父系氏族社会后的称呼。而这一地区的羌族,是由今陕西宝鸡渭水流域的古姜水经母系到父系数千年的生息繁衍、蔓延辐射的结果。” 6、何光岳先生从人类学角度考证认为:吴权为炎帝神农氏之臣,“系羌族”,与炎帝同族。“吴权之裔吴妪(枢)生黄帝,另分为姬姓”,“居姬水而得名”。 7、刘起悍先生在《古史续辩》中说“姬姜二姓,盖自黄帝、炎帝二族的母亲氏族从氐羌二族发展分化出来之后,即由方言变异之故,氐与羌读音逐渐转化为典、为娇,随着历史进展,又再度发展出周、姜二族,于是氐、羌读音又转化演变为姬、为姜了”。 8、张岂之先生说“炎黄时代距今5000年左右。我国历史记载最早谈到黄帝出生的是《国语晋语》:昔少典娶于有娇氏,生黄帝为。少典族居住在陕西、甘肃交界处,与有娇氏通婚,生下黄帝和炎帝。黄帝居姬水,以后姓姬;炎帝居姜水,以后取姜姓。黄帝生于陕北黄土高原,炎帝生于今宝鸡市姜水一带,黄帝和炎帝部落曾经顺河移动,发展到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游,后来成为华夏族”。 9、史学家陈连开说“炎黄两大集团在距今6000-5000年这个千年纪向西往黄河上游及甘肃地区与今川西北发展,即形成夏商周三代氐羌西戎。此所以炎黄禹都有出于西羌的传说之故”。 10、考古学家石兴邦说:“炎帝一支向西北沿千陇古道、通过陇山到河湟地区,与羌人会合而形成羌族,西北和西南的羌裔族群皆其后人(包括藏人)”。 从古文献的记载,夏以羌立国,这在殷商以后羌民所受待遇可作反证。夏有九夷,为维护其统治曾多次讨伐诸夷。夏姒氏的彤城氏、褒氏大约就在我们这。 商是一个以东夷部落建国的,商有多方,那时候氐羌称为羌方,占的面积最大,人口最多,但失去国家的羌人是个弱势民族,是殷商贵族奴隶的重要来源。卜辞中多次提到“伐羌”、“获羌”、“用羌”等,而且羌人也多次受到其他民族的侵扰,如“氏(致)羌”、“来羌”,就是附属“国”向商朝进贡羌人奴隶的记录。在这些记载中有一次最多获羌三万多人,而这些羌人除了为商贵族劳作外,还被用来作人祭人殉,在殷墟武官村的祭祀坑就有2000多被祭祀的尸体。殷商时期,宝鸡属刑方,而凤县在氐。 周有四土,却没有羌土一说。因为“我先王不窟用失其官,而自窜于戎狄之间”(《国语周语》),实际上也和羌人差不多,或者说就是羌人,至少与羌人有血亲关系。“羌人在商朝受害最深……羌与商人世有宿仇,所以羌人反商最坚决,在灭商中可以想见羌人投身战斗为数很多,他们的贡献一定很大。这里值得一提的就是著名人物姜太公,又名姜尚,太公望,武王尊他称师尚父,他出身微贱,传说曾钓鱼在渭水边,是渭水上游羌族部落酋长,羌(姜)姓部族与姬姓的部落互为联姻,按宗法系统排列,周王与羌尚是甥舅关系”(詹子庆《先秦史》辽宁人民出版社)。西周之时的凤县属散国,其著名人物便是救文王有功的散宜生。 凤县龙口郭家湾仰韶文化遗址、梁路坪-桑源仰韶文化-龙山文化遗址等一十八处,石斧、石刀、石凿、石锛、石镞、骨锥、骨锯、骨匕、骨针、骨笄以及大量的陶器,说明凤县的先民已具较高的农耕文明。特别是梁路坪汉初古墓葬,明显有巴蜀文化之风。人类从猎采自然之食到以训养获取食物,是一次了不起的飞跃,而从游牧到农耕,更是人类走向文明的开端。古凤县的羌人正是在农耕中早早的融入到华夏民族的大家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