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凤县文化馆网站 今天是:


凤县文物概述及分类


凤县军事大事

[ 发布时间:2012-11-07 | 浏览:3125次 ]

凤县地处秦、蜀、陇咽喉地带,历来是军事活动的频发地区。秦末,刘邦经此进驻汉中,后又经此进攻项羽,有名的“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历史故事就发—生在这里。三国时,诸葛亮六出祁山,曾从本县经过。唐代、玄宗、僖宗,为避战乱,曾先后经本县逃往四川。南宋时,抗金名将吴玠、吴璘曾长期屯兵于此,并发动多次战役,给金兵以重创。近代,这里曾是革命与反革命鏖战的地方。30年代初,中共凤县第一个党支部在凤州西街小学成立,支部书记赵德懋领导进步师生对国民党反动势力进行了坚决的斗争。30年代中期,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第二方面军、第七十四师曾先后经过本县或在本县活动,给当时黑暗的凤县带来了曙光,播下革命的种子。1939年,新西兰友人路易·艾黎、英国友人乔治·何克来双石铺,领导开展工合运动,创办培黎学校。1940年春,中共中央曾派刘鼎、陈康伯等从延安来双石铺,帮助路易·艾黎研究西北工合发展计划,使双石铺成为工合西北区的实验中心。40年代中期,王震将军率领的八路军三五九旅,在完成号称“第二次长征”的任务后,回延安途中,又经过本县,使本县人民再次受到革命的洗礼。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后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和国民党胡宗南部队会战于秦岭为大西北的解放奠定了基础。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情况
凤县文物普查工作从2009年7月4日开始,至7月29日结束,田野用时26天,安全顺利地完成了普查任务。普查队分为7个小组,对全县12个乡镇、100个行政村、653个村民小组进行了全面细致地调查。行政村踏查率100%,自然村踏查率96%。本次调查共复查文物点123处,新发现252处,消失14处,现有文物点361处。
重大发现之一
永红遗址,位于红花铺镇永红村五组西北约200米处的嘉陵江东岸的台地上,南距嘉陵江约40米,遗址西、南两面低缓。遗址平面略呈长方形,面积约5000平方米。遗址中部的公路东侧断面上暴露有一座不规则形灰坑(H1),口宽约3.5米,深约3.0米,坑口距地表约2.0米,坑内包含物较少,采集有商代夹砂、泥质灰陶、褐陶片,饰有细绳纹,可辨器形有高领圆肩罐、尖底罐、陶鬲等。受环境局限,本次调查所采集的标本较少、较小,不便判定其文化类型。该遗址是凤县境内首次发现的商代遗址,对研究商代文化交流、聚落分布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重大发现之二 杨家河栈道遗址,位于平木镇杨家河沿岸。从平木村至雷神庙约20公里的河道上发现有郭齐沟门、松树角、黑湾、桥头、黄家老庄、北坪等多处栈桥遗址,在石界沟口和北坪还发现有清代道光年间的修桥记事碑各一通。其中桥头栈桥遗址位于桥头西约30米处的杨家河河道中,桥已毁,为东西走向,现存桩孔16个,凿于8块大石头上。其中圆形桩孔1个,方形桩孔15个。桩孔分布在长约17米,宽约2.5米的范围内。桩孔距离河面高约0.6-2.5米;北坪栈桥遗址位于黄家老庄(早年已废弃)北约200米处的北坪,栈桥东西向横跨于杨家河上,桥已毁。河道中的三块磐石上现存圆形桩孔6个,每2个为一排,每排的孔间距0.8-1米。桩孔距河床高约0.5—2.5米。桥址全长约15米。在桥西的河岸上,横卧有一通花岗岩质石碑,长方形,高1.02米,宽0.99米,厚0.13米。碑文模糊不清,可辨识的有“……取众姓修立过桥一座永固……”及捐资者姓名、捐资金额等,落款为:“大清道光四年十月” 。 杨家河栈道遗址多为沿山碥道,沿河岸宽阔平坦处延伸,时而在河之东岸,时而在河之西岸,所以在杨家河河道上留下了多处栈桥遗址。部分路段有用石块垒砌的石阶,大石块上开凿有脚窝。据当地老人讲:该栈道是从平木通往宝鸡的一条古道,过去当地群众用骡马将山货、木板沿该道驮往关中,再将食盐、布匹运回齐心、平木等地。杨家河栈道南接平木至江口栈道(西河栈道),向北经过杨河村、齐心村,沿杨家河北上,越过山梁进入嘉陵江支流东峪河河岸,最后与从宝鸡入蜀的故道相连,全长约40公里。1988年文物普查时发现的西河栈道遗址,南接褒斜道,由南向北至平木镇后,沿黄牛河向东,经太白县靖口镇再向东与褒斜栈道相连。本次调查时在平木镇以东的黄牛河流域未发现栈桥、栈道遗迹,所以西河栈道由南向北到达平木镇后,未必向东经靖口镇再与褒斜道相连,可能沿本次发现的杨家河栈道遗址北上,南北形成一线,可达宝鸡。它是从宝鸡至汉中较为便捷的路线,向南经过坪坎至江口与褒斜栈道连接,直达汉中。它的发现对研究宝鸡秦岭山区古交通网络的布局和交通、商贸等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重要发现之一 马场窑址,位于双石铺镇马场村一组东约50米,面积约1500平方米。断崖上有文化层暴露,长约15米,厚约1米,内含大量瓷器残片,采集有青白釉、酱釉、酱红釉的碗、碟、罐等残片,还有托垫、匣钵等烧制瓷器的用具。该窑址的时代为清代,瓷器风格与关中地区有明显差异,是宝鸡地区目前发现的第三处制瓷作坊遗址,为宝鸡岭南地区发现的唯一一处。
重要发现之二 崖房崖居,崖房崖居位于河口镇东沟河村六组崖房(自然村)西约800米的山腰。崖居洞口朝北,临深沟开凿,高于山间台地约80米。崖居洞口呈扁平长方形,面阔10米,高3米,平面不规则,面积约96平方米。洞口开凿有两排3级台阶,每级高0.18米。沿台阶而下,进入前室,前室宽8.6米,进深约3米,高3.2米,墙面凿有壁龛。前室东南角,开凿有长方形水池,长1.2米,宽1米。前室的西北向为后室,后室地面较前室低0.40米,有两级台阶。后室宽约6米,进深5米,高3米。南、北洞壁上各凿有直径0.13米的圆形侧孔3个,距地面高约2米,据村民介绍,孔内插圆木椽,铺上木板、干草等用做床铺。该崖居位置隐秘,地势险要,洞内生活设施齐全,是宝鸡地区目前发现的布局、结构最完整的一处崖居,对研究宝鸡地区崖居的布局、结构、功用等方面提供了实物依据。
重要发现之三 霸王山崖居群,位于三岔镇酒铺村霸王山北侧的半山腰,距山下地面垂直高度约60-100米。崖下为东西走向的连云栈道。现存有人工开凿于崖壁上的洞穴18孔,洞口均朝北。本次调查了东侧可以到达的3孔洞穴,洞口为不规则长方形,洞内近似长方形。1号洞(从西至东排序)洞口高1.36米,宽0.75米,洞内宽4.3米,进深2.45米,高2.5米,面积约11平方米,东侧地面有土坯铺成的长1.74米,宽1.4米,高0.12米的平台,东北方向凿有方形透气孔两个,在四壁高约1.6米处凿有间距不等的18个长方形孔。2号洞在1号洞东约30米,洞口高1.12米,宽1.02米。洞内宽3米,进深2米,高1.8米,面积6平方米。3号洞距2号洞东约3米,洞口高1.03米,宽0.82米.洞内宽1.94米,进深1.68米,高1.8,面积约3平方米。据当地王永杰等老人讲:此山上的洞穴是楚汉相争时,刘邦为夺取关中备战屯粮的地方。该崖居群现存崖洞数量多,规模大,在宝鸡地区少见,对研究连云栈道沿线的军事和群众活动有重要价值。
重要发现之四 杏树坪民宅砖雕,杏树坪民宅位于岩湾乡核桃坝村三组杏树坪。地处中曲河西岸的山丘下台地上。为一座民国时期建筑,坐西面东,建于高约0.3米的台基之上,为硬山式灰瓦顶土木结构建筑。面阔三间,进深二间,三架梁。建筑面积约85平方米。前檐墙、门、窗于2000年更换。花脊,小青瓦,竹篾望板。墀头有砖浮雕人物故事、花卉、麒麟和“耕读渔樵”图。山墙正立面浮雕带有璎珞的大兽面,山墙内侧的圆形区间浮雕打虎图和武士狩猎图。该建筑砖雕内容丰富,雕刻细腻,为同类砖雕中较好者,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为研究凤县秦岭山区民国时期的砖雕艺术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重要发现之五 天台寺关帝殿壁画,天台寺关帝殿位于红花铺镇红花铺村三组西北约2500米处的台塬上。坐西南面东北,面阔五间,进深三间,五架梁,前檐有明廊,后檐带单步梁,土坯墙,硬山灰瓦顶,脊施有吻、兽。两山墙内壁上绘有通景式壁画,内容为三国历史故事。画面左下方署“民国三十年九月完工 本邑李作樑敬绘”。该建筑壁画采用淡青金绘画技法,人物面部、服饰及兵器刃部采用凸现金属起彩等手法,立体感强,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该座殿宇建筑形式一般,但室内壁画精美,绘制人物众多,场面宏伟,且保存完整,纪年、作者明确,对于研究凤县民国时期民间壁画艺术的发展有较高价值。
重要发现之六 安河寺裁决告示碑,位于河口镇安安河寺院内。为砂岩质,长方形。高1.80米,宽0.76米,厚0.10米。碑上部横刻“恩垂千古”四个楷书大字。首题为“钦命陕西分巡陕安兵备道兼管水利驿站事务随带加二级军功……”。正文主要记述了原陕安道孙飭裁决董光显等人状告地方摊派苛捐杂税一事,经审理后,没有告示于众人,于是冯启元上书请示新任陕安道(原文:钦差部堂 文 汤批,据凤县民人冯启元等以案结无示等情况,奉批仰陕安道查案,将所定裁免章程,出示晓谕俾垂永火等)。新任官员复查案卷后,对原已审结的案件进行梳理(因奉批,本道到任后,卷查凤县生员董光显等,具控籍差苛派一案),要求大家对集市交易按照以前旧有规章制度办事,并对原有规章制度重新做了说明。并立碑告示于众,严格执行。字体为楷书,共16行,满行51字。年款为“大清道光十六年”。 该碑是宝鸡地区首次发现的对已裁决案件进行刻石告示的碑石,为研究清代案件审理、集市交易规程等提供了实物资料。
重要发现之七 青峰山买地契约碑,位于双石铺镇草店村南的青峰山山腰。砂岩质,圆首,长方形碑身,身首一体,佚座。通高0.88米,宽0.55米,厚0.06米。碑首刻横刻楷书“青峰山”,碑面有楷书文字11行,满行18字。首题为“立卖生熟山地房屋基址园圃文契人黄宗元”。碑文为村民黄宗元因为其侄子去世,无钱安葬,故将山坡和土地以及房基、园圃等通过地媒、中间人等卖给青峰山宝德寺院的契约,田地应缴纳的税银也改由寺院承担(黄宗元因侄亡故无钱安葬由地媒张洪远说和将田地房产园圃卖于青峰山寺院东至……地价共一百六十千文随带地内大粮银二钱二分过于僧丁完纳中见人罗远清),“光绪五年三月初一日立约”。 青峰山(宝德寺)买地契约碑刻有自1865至1879年14年间三次买卖土地的契约,内容详细反映了寺院与周围群众的土地交易过程、四至和地价、税银等问题以及地媒人、中见人等,对研究宝鸡地区清代寺院的发展壮大过程、土地交易、田赋等方面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实物资料。
路易·艾黎旧居
1938年8月,“工合”在汉口成立,同年,宝鸡设立“工合”西北区办事处,推动“工合”运动的发展。1939年3月路易·艾黎来到凤县双石铺镇,成立了“工合”双石铺事务所,第一个在双石铺大湾沟和桥头庄打坝截流,修建水轮机组做动力和发电,兴办工厂,使用机器,促进了工业发展,推进了凤县工业文明的进程。
1939年,路易·艾黎从延安回来之后,根据中国共产党人的建议。希望把地处秦岭山区的交通重镇建立成人民游击部队的工业基地。于是就把自己的住所放在双石铺,并决定把这里作为“工合”的一个主要培训中心,当在广西的桂林、湖北的老河口和河南的洛阳创办的“培黎工艺学校”相继被国民党解散之后,双石铺的培黎学校就成为唯一坚持下来的培黎学校。
双石铺培黎学校建在双石铺何家坪村,初时仅有山坡上的三间房子,当中一间是纺织车间,另外两间是教室兼宿舍。只有十几名学生,由一名教师负责。乔治·何克被派来接任校长之后,由于他与艾黎的辛勤工作,情况才大为改观。
随着形势的发展双石铺这个“大后方”情况变得越来越复杂。艾黎和何克经过商议,。经征求周恩来同志意见后,决定将培黎学校迁往甘肃山丹。1944年冬,何克与学生们冒着严寒,硬是用拉拉车、牛车长途跋涉,把培黎学校由双石铺搬迁到山丹。学校也随之改名为“山丹培黎学校”。
八十年代以来,我县对路易·艾黎旧居进行了多次维修、保护,但由于旧居年代久远、部分窑洞现已坍塌,急需对其实施抢救性保护,恢复历史原貌,因此,路易·艾黎旧居修复、保护工程被列为当前我县文物事业发展和开发红色旅游资源的重点项目。
为了弘扬“工合”精神,永远缅怀路易·艾黎和乔治·何克两位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把旧居建成集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旅游于一体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红色旅游胜地。凤县县委、县政府决定在不破坏旧居原貌的前提下新建路易·艾黎旧居纪念馆。08年以来,多次实地勘察路易·艾黎旧居,并邀请专家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